Welcome to english.eastday.com.Today is
Follow us @
Contribute to us!

Shanghai

Business

Culture

China

World

Pictures

Topics

Life

Services

Home >> Shanghai >> Article
【改革开放40周年40人】Noyan Rona’s unceasing devotion to Shanghai’s development
By:Wu Qiong, Fan Yicheng  |  From:english.eastday.com  |  2018-09-07 08:47

【改革开放40周年40人】热心老外诺扬的“中国心愿”:要为上海建设贡献到底

(土耳其“活雷锋”诺扬·罗拿)

  在偌大的上海,约有6万辆出租汽车,两次打车碰到同一辆的概率可以说非常小,被司机认出来的可能性更小。可偏偏有位叫诺扬·罗拿(Noyan Rona)的老外,遇到了这样的巧事。刚一开口便被司机认出,诺扬感到十分惊讶。这段奇遇,说是偶然,但背后也有必然:诺扬是上海出租车行业的“圈内名人”,曾为的哥的姐进行过英语培训,每年还参与出租车行业服务评估。

  除此之外,交通路口、社区居委会、血液中心、养老院……人们都能见到这个土耳其老外的身影。来到中国30年的他,有着对这个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的“独家记忆”;而从一名留学小伙,到不折不扣的热心市民,他也诠释了什么是“中国心、上海情”。

(诺扬参与志愿者活动)

  缘起80年代的珍贵回忆

  生活在中国的60后或许看过这样一部电影:1983年的《女大学生宿舍》。影片外景、实景主要在武汉大学拍摄,自然会出现不少武大的学生群演。有趣的是,群演队伍中就有一位名叫诺扬·罗拿的留学生。虽然只出现了4个镜头,诺扬很是自豪,他还笑着说:“我还拿到了5块钱的片酬。”

  1983年,从土耳其安卡拉大学汉学系毕业的诺扬,作为土耳其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前往中国,先在北京语言学院(今北京语言大学)进修汉语,之后在武汉大学攻读历史系硕士学位。说起刚到中国的情形,诺扬陷入了回忆:“那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还有好多国家的留学生没到北京来,因为中国跟很多国家还没有建交,所以我来得比较早。”虽然有中国政府的奖学金,留学生的经济相对宽裕,但当时整个社会的条件欠佳,诺扬一样过着艰苦的生活。“经常停电,一周只有两天供热水,每天就两个小时供暖,很冷。还有,出去都是坐公共汽车,好多人连自行车都没有。”在华外国人的旅游出行也受到限制。“中国每个月都会公布对外国人开放的城市名单,我从北京到武汉,必须有通行证。”

(诺扬至今还保存着留学中国期间的各种证件)

  由于禁止外币流通,80年代国内实行的还是人民币与外汇券同时在市场流通的“双货币制度”。诺扬告诉记者,在肯德基,可以看到顾客分成两排,一队是用人民币的中国人,一队是用外汇券的外国人。外汇券是专为外籍人士设计的,可以在特许商店买到进口和紧缺商品,因此被认为是“特权货币”。因为是公派留学生,诺扬持有免收外汇券优待证,可以使用人民币,80年代面值最大的10元纸币,他至今还保存着。

(诺扬在武汉大学的研究生论文,研究对象为吐鲁番文书和隋唐史)

  硕士毕业后,诺扬先后任职于土耳其外交部、土耳其驻华大使馆、土耳其驻上海总领事馆,1999年加入土耳其担保银行,成为该行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土耳其担保银行是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在中国设立代表处的土耳其银行,看中的正是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工业中心和服务中心的基础,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事实证明,他们并未看错。诺扬用含苞待放来比喻1999年上海的金融环境,市场亟待开发,但相对封闭。不过,随着政策的放宽,外国银行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少,甚至可以在中国开设分行或注册当地银行,“现在,上海完全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感觉”。

(诺扬现任土耳其担保银行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

  尽管选择了“下海从商”,外交官出身的诺扬,至今依然关注着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每天都会阅读《人民日报》《上海日报》等六七份报刊。他还是西北大学、上海大学的客座教授,经常与高校学子分享他对中土关系的看法。

  与中国的缘分绵延三十载,诺扬深切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艰辛和不易,也看到了中国人的努力和勤劳。“改革开放40年,中国改变了400倍。”他说,40年后的中国能有今天的成就,“已经超越了人的想象力”,这是中国人自己都未曾想到的。

  “精神文明洋雷锋”在上海收获心愿

  诺扬的办公室书柜上,堆满了荣誉证书和聘书,最多的是为了表彰他对上海城市治理和社区服务的贡献——证书落款包括上海市排水管理处、长宁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虹桥街道等等。很难想象,一个每天从事着“高大上”工作的老外,居然这么接地气,还对上海的城市治理如此上心。脱下西装,穿上志愿者马甲,他或许就会出现在上海的某个路口,参与交通协管、垃圾清理或是不文明现象整改等活动。

(诺扬参加长宁区志愿者活动)

  在诺扬看来,参与志愿服务,不分中外,不论国籍。上海欢迎来自异国他乡的人融入,而作为居民,自己有责任为建设更加美好和谐的城市贡献力量,并且,只有参与其中才会有满足感。

  诺扬1996年开始定居上海,在长宁古北新区居住了18年,其间参与了荣华居委会组织的各种志愿和公益活动,曾主动提出要资助10位贫困学生。作为古北新区社委会的顾问,他也投入到国际社区的建设工作中,帮助社区内更多外籍家庭融入在上海的生活。这位热心市民还为上海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不少努力。特别是上海世博倒计时一年时,他带领一支全部由外籍人士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在市内开展环境绿化、道路清洁、交通整治和英文标识纠错,完全把世博当成了自家事。

(2004年,诺扬参与古北荣华居委会小组讨论会。)

(2009年,上海世博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诺扬参加市容环境整治。)

  20年来,公益已经成为诺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一部分。如今虽搬离了原来的古北新区,他依旧没有停止志愿服务。例如,定期向朋友收集旧衣物,再送到社区居委会供回收利用。他说:“这轻易就可以做到。”

  如今在上海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据统计,在沪常住外籍人口从2000年的4.53万人增至2017年的16.9万,增长近3倍,常住外籍人口数量居全国城市首位。诺扬注意到,过去,外国人居住比较集中,现在各区都有外国人,“这样,上海距离国际化大都市就更加近了”。说到国际社区,诺扬结合自己的社区工作经验提出了建议:上海为外国居民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和规范的服务,但在教育、医疗、家政服务等方面,还需要进步。

  虽然总爱给上海“挑刺”,还给相关部门写过不少建议信,这些年,诺扬还是看到上海在城市软硬件建设方面的明显变化。最令他欣赏的,是上海的治安、便利,以及高效、多元化的服务。时间倒回1991年,诺扬第一次来上海并不适应,甚至有些失望:“虽然当时上海已经是个大城市,工业基础也比较强,还是没有北京繁华。”所以他总想着往北京跑。但后来,他逐渐融入上海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上海在他心中的位置逐渐超越北京,尤其是浦东开发以后,上海的发展速度和日新月异令他惊叹。

  2012年,诺扬被授予“上海市荣誉市民”,他曾表示,这是自己最大的心愿,也是自己最为珍视的荣誉。“2005年,我获得了白玉兰荣誉奖。我等了7年,才获得荣誉市民。荣誉市民不是每年都有的。而且据我所知,以往的荣誉市民有很多都不在上海了。所以我更珍惜这个称号。”如今,这一心愿已了。当被问及还有什么心愿,诺扬回答:“当然。”他希望成为为上海城市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的“政协委员”。

  

(诺扬寄语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智慧的中国人创造奇迹!)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