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english.eastday.com.Today is
Follow us @
Contribute to us!

Shanghai

Business

Culture

China

World

Pictures

Topics

Life

Services

Home >> Shanghai >> Article
【改革开放40周年40人】CEO of Volkswagen China: openness and competition drives innovation and future
By:Wu Qiong  |  From:english.eastday.com  |  2018-10-10 08:40

【改革开放40周年40人】大众中国CEO海兹曼:开放竞争驱动创新未来

  1983年4月11日,上海安亭一处旧厂房内,缓缓驶出一辆手工组装的轿车,车顶竖着的牌子上赫然写着“VW-SANTANA(大众-桑塔纳)”。三年后的1986年,中国制造的桑塔纳轿车年产量就达到1万辆。回到1978年,中国最大的轿车品牌——上海牌轿车的年产量只有5000辆,还不到国外厂家一天的产量,组装也基本以手工艺为主,机械化程度很低,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是陈列在博物馆的古董车。

(1983年4月11日,第一辆桑塔纳在上海汽车厂组装成功。图片来源:大众汽车集团(中国))

  进入21世纪,随着老牌桑塔纳的停产,人们挥手告别一代经典,但它在中国烙下了不可磨灭的时代印记。“桑塔纳”的名字,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如旋风一般成为家喻户晓的“国民车”代表。

  这是德国大众在中国的传奇。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用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成员、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海兹曼教授(Prof. Dr. Jochem Heizmann)的话来说,这段传奇得益于80年代的一个“极具前瞻性和战略意义的决策”。

(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成员、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总裁兼CEO海兹曼教授(Prof. Dr. Jochem Heizmann))

  改革开放是大众成功的基石

  故事还得从改革开放的元年说起。1978年,国家为了解决出口创汇问题,决定引进一条轿车装配线落户上海。同年底,时任国家副主席邓小平下令,以中外合资形式在上海实施汽车项目。很快,中国机械工业代表团来到德国大众汽车集团总部,开启了长达6年的30多次谈判,就合资法、外汇支付、技术转让等等各种问题,双方不停的来访、回访,最终促成了我国机械行业与国外的第一个合资项目:中方和德国大众汽车集团按照1:1的比例,出资组建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现更名为上汽大众),生产桑塔纳轿车。上海大众也是国内首家中德合资企业,并成为后来几乎所有合资车企的样板。

(1984年10月10日,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营合同签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图片来源:大众汽车集团(中国))

  80年代初,全球不少汽车公司对中国市场的积极性都不高,认为中国要搞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工业,条件还不成熟。毕竟,当时中国的人均GDP只有200多美元。在大众汽车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汽车普及程度远远落后于尼日利亚,即2500个居民未能拥有1辆汽车。但德国大众不仅愿意提供最先进的产品技术,而且还愿意出部分投资,用合资的办法进行合作。

  海兹曼在回忆起集团的这段往事时,满怀感激与钦佩,他认为,当时的战略决策是大众在未来取得巨大成功的基石。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大众汽车在中国与改革开放一路同行,南有上汽,北有一汽,这两家车企创造了大众汽车在中国几十年长盛不衰。海兹曼感叹,大众汽车集团与中国建立合营项目的决策是超前的:“我可以肯定,那时候没人能预料到,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在2017年的汽车销量会超过400万辆。这是80年代的人们想象不到的。”

  改革开放为大众汽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而另一方面,正如海兹曼所述,“大众汽车在这数十年间,也切实地帮助、支持和发展了中国的汽车工业,并且,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这始终是我们的初衷。”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上海大众从诞生一开始,就是按照德国大众、按照全球化的标准与世界接轨。1984年,上海大众的合资项目虽已落地,真正的困难才刚刚开始:桑塔纳几乎所有零部件都要外购,但当时中国外汇极度短缺,完成桑塔纳的国产化迫在眉睫。德国人对质量的要求近乎苛刻,所有的零部件都要求德国认证。但上海大众顶住了压力,1990年桑塔纳的国产化超过了60%,而自1996年开始,桑塔纳的国产化率已达到90%以上。如今,上海大众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轿车生产基地之一。

  (1987年12月21-25日,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持召开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工作会议。图片来源:上汽大众)

  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实现转型

  从1982年进入汽车制造领域开始,海兹曼已经深耕汽车圈三十余年,有大半的时间都在中国。在中国员工眼中,他是和蔼可亲的“海爷爷”。说起自己与中国的渊源,他露出了自豪的笑容:“从1991年起,我在中国担任不同岗位已经超过25年。当时,我正从奥迪被调往大众汽车公司。之前我去过很多国家,但没有一个像中国那样,让我如此着迷。”他至今依然记得,1991年的中国是一个自行车王国,当时北京市中心大街上的景象仿佛历历在目。但怀揣着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他知道“这一切很快就会改变。”

  之后,他甚至让自己的儿子学习中文,并在中国学习和工作了一段时间。直至今天,他依然认为中国是个奇妙的国家,“在这里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这个国家依然在进步,而且发展得非常迅速。”在他眼中,中国这条“高速公路”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快。

  改革开放初期,“缺重少轻无轿车”是中国汽车产品结构的写照:1985年,国内轿车产量不足5000辆,进口轿车却高达10万辆。90年代,我国汽车工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开发能力。通过引进技术、合资经营,产品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21世纪,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汽车规模市场逐渐形成,尤其是轿车的生产技术大大提升,新车型层出不穷。2009年,中国首次超越美国,跃居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如今,我国完全可以自主生产重、中、轻、微、客、轿各类汽车产品,进口汽车仅占全国汽车市场的5%。中国汽车工业目前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华25年的海兹曼,就是中国从自行车王国变成汽车大国的见证者。

(2013年5月26日,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就上汽大众湖南(长沙)项目签署合作协议。图片来源:上汽大众)

  今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传来重大消息,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将尽快放宽汽车行业外资股比限制。汽车行业是中外合资合作最多的经济领域。不可避免,大众汽车将迎来更多国际汽车企业的挑战。对此,海兹曼表示,“这是绝对正确的政策,开放市场,营造公平竞争。竞争驱动未来,竞争驱动创新。在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在多个领域放开限制,在中国的所有企业都遵守相同的国际化标准,我坚信,这对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企业的繁荣,也能够促进更多就业。”

  面对中国汽车未来发展的趋势,“中国的大众汽车”将如何领跑中国市场?海兹曼表示,如今,电动汽车、数字化、互联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自动驾驶的发展已成为重要议题。中国在这方面的发展势头迅猛。“大众必须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参与这一转型,并为所有这些议题做好准备。”为此,大众汽车集团携手中国合作伙伴,除BAT三巨头之外,也与中国本土的初创公司合作。例如,在人工智能数字服务领域,大众汽车与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出门问问(Mobvoi)成立合资公司,专注于“汽车+互联网”领域的探索;在共享出行领域,投资首汽旗下GoFun共享汽车项目,为顾客提供更多的出行服务和选择。

  大众汽车集团正致力于从汽车制造商转变成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移动出行解决方案提供者,海兹曼说,“这意味着,环保是最重要的话题。这不仅限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还包括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例如我们有很多教育项目,指导青少年如何保护环境。大众将如过去35年一样,为中国社会恪守企业公民责任。”

(海兹曼教授寄语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回首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大众汽车集团与中国企业创造了携手合作的良机,使得双方都获得了巨大的成长与发展!展望未来,新技术的崛起将进一步驱动中国汽车工业的转型。我们当前正努力与来自不同行业的中国合作伙伴精诚协作,以求实现共同目标。我坚信中国的改革开放将进一步惠及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践行承诺,致力于成为中国值得信赖的亲密合作伙伴。)

Share